江静听潮声 文/柳拂桥 这本书是为芜湖写的。 芜湖,是我们的家乡,它在皖之东南,如今跨江发展,是安徽的次中心城市。 芜湖发脉既久,史称鸠兹,据《左传》有文字记载以来,已有2500许年。汉武帝元封二年(前109),因境内多湖泊芜藻而始名芜湖。历史上的芜湖因为拱卫南京、两江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,是遐迩闻名的水码头和战略要地,一直商贾云集,市声若潮,而又为兵家之所必争之地。南唐时,这里“楼台森列”,“烟火万家”。两宋至元,芜湖城市初见规模;明代迄今,尤其是近代因为中英《烟台条约》而开埠以来,已逐渐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。期间,徽商崛起,西风东渐,新文化运动的浪潮,乃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,都深刻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格局与个性,改写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脉息。 再言之,芜湖城市的意象一直以“两江一湖”为代表。这个湖,就是镜湖,过去叫陶塘。张孝祥“归去来兮”的隐逸思想,曾经给芜湖这座滨江小城的宜居格调以文脉、以风骨、以出世的洒脱。而开埠前后的频仍战争、米市春秋与码头文化,则造就了芜湖移民城市的定位,拥挤繁华的市井气息,催生了芜湖人趋利避害、精于算计的生存智慧和开放包容、与时俱进的襟怀气度。外来文化融和、改造、成就了芜湖。 芜湖可写的很多,这本书写的是人物,而且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,截止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前的近现代百年人物。这些人物基本上是芜湖籍的,也有的曾经在芜湖过往,留下了若干深深浅浅的脚印。当时的芜湖风起云涌,精英荟萃,“云开看树色,江静听潮声”,是较为形象的描绘。 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”本书里的文章不是给某个人物做传记,也不寄希望于藏之名山,传于后世,它只是一本为芜湖人心目中的人物,也或者是这个人物留在芜湖的印象与影响,再加上即兴抒写而已。 或许,本书选取的人物,有遗珠之憾,或者不尽适合,也或者对他们的解读,是很肤浅的,甚至是有偏颇与错误的,但这是党史地方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一个新尝试,努力是显而易见的。它从资料的搜集整理走向了解读演绎,赋予了新的形式;它从关注人物的生平事迹走向了努力揣度与把握人物的精神实质,并力求形神兼备;它不求面面俱到,也不做高大全似的一味唱赞歌,而是力求还原史实,并留意其对芜湖这座城市的流风所及,余响尚在。 本书的作者及其文风各异,用力深浅不一,但主旨却是一致的。那就是在依据史实的基础上,以大文化的视角,散文随笔的形态,对前述人物做出全新解读与评价。同时又从错位研究的角度考虑,对人们熟知、以前多有类似推介的人物生平和业绩从简从略,而是紧紧围绕人物与芜湖的关系,着力于新的视角、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,尤其是对于芜湖这座城市的影响和贡献方面。 《城市的胜利》一书作者、美国新城市主义倡导者爱德华·格莱泽教授说:“人类共同努力所产生的力量是城市存在的主要理由。永远不要忘记,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,而不是由混凝土构成的。”“城市建设者必须仰望星空,但也必须脚踏实地。”人物构成了城市的意象,而本书人物,正如群星闪耀在芜湖历史的一段时空。 本书的作者也基本上是芜湖人,他们生养于斯,分布于江南江北、城市乡村,对这座城市有着真切的、长期的、深入的感悟。他们又都是读书人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流转与沧桑,也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与时光。他们因此是有发言权的,文字里流淌的多是对于这一方水土的情怀。 书稿凡20万字,以人物生卒年代为序。作者们尽心竭力,也得到全市党史地方志界各位同仁的支持,谨此致谢。不妥之处,唯求及时指正。 2016年初夏 * 本文系芜湖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《江静听潮声——芜湖近现代百年人物·编者的话》,黄山书社出版发行。 |
老卡 发表于 2016-5-23 17:33
也就是原先为了称呼方便而取名的《芜湖百年百人》一书
谷树 发表于 2016-5-25 07:30
写作的过程,就是一个学习和收益的过程。为家乡张目,是家乡人的责任,也是一种永久的快乐。
谢谢柳先生的 ...
霜野 发表于 2016-5-29 09:44
好书期待!资料翔实,读起来趣味横生,也不禁为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而感到羞愧。
柳拂桥 发表于 2016-5-29 11:01
我们共同努力
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芜湖人文网
( 皖ICP备14002834号-1 )
GMT+8, 2019-2-16 18:24 , Processed in 0.097426 second(s), 29 queries .